close

我最近看了一本小說,「漢摩拉比小姐」,內容大致上是在說韓國的法官日常。
作者本身是一位現任的韓國法官,因此他以小說的形式來描寫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遇到的一些案例。
畢竟每個案例都是個資,只能夠以小說這種虛構的方式來做側寫。

既然是與法律有關的內容,裡面不乏會出現許多法條、概念的引用,以及實際上的判決、及其後影響的人事物。
甚至連新聞媒體的部分也有所著墨。
雖然對非法律出身的人來說(包括我,光是須要讀懂其中所引用的概念、法條,我都要再重新看過個幾次)可能會有點難以理解,但內容是用「即使是常人也可以很快進入狀況」的方式來描述的部分倒是讓人覺得很敬佩。
畢竟光是看著新聞報導上所提到的法條,那個細微的程度都已經讓人頭暈目眩了。

 

書中提到的兩個部分讓我挺印象深刻的:

其一,我們總是用著自己的想像來建構認知、甚至是自己的世界。
像是提到法官,我們所想到的是拿著法槌定人們生死、像逆轉裁判那樣的感覺。
然而根據書中的描述(說不定只有在韓國?畢竟是韓國小說),法官其實更像是準備應付大大小小考試的考生。
他們每天的工作其實是一直不斷地翻閱資料、筆記重點、並且試圖從中歸納出正確的裁決。
所以很多的時間都是埋首在一疊又一疊的資料中,無論是紙本或是電子的。
人民常常對法官有所誤解,因為法官只能從現有的資料、以及庭上的答辯中去判斷,並且不能從像是新聞那樣的地方去得到額外的資訊,他們的判斷就有可能與我們所認為的背道而馳。
有趣的是,「人民的感受」往往也是我們判斷法官的判斷是否是正確的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基石。
其中不乏有很多的謠言、偏見、以及各種自己所發想的天馬行空。

其二,其實不只資訊的來源、描述的方式也會大大地影響我們的判斷。
書中舉了一個小偷(下稱B)入侵房屋被屋主(下稱A)的案例,但是由法院的判決描述及新聞報導兩個不同的媒體來陳述。
法院方的描寫平舖直述,將A回家發現B在家中行竊、即使B已表示出逃離意圖卻被A抓回來毆打、並在倒地後仍然沒有停止攻擊,而導致B昏迷、到開庭前仍然沒有醒來的事情詳細地描述了一遍。
在新聞報導中我們看到的卻是A回家發現B在行竊,念在家裡有老人家而只好出手、並隨手拿起現場有的中空鋁製曬衣竿攻擊B、進而導致B受傷住院。
書中有提到法院的描述著重的點在於B倒地並沒有讓A停止攻擊的部分,而新聞報導卻將焦點聚集在中空的鋁棒是不是具有攻擊性武器這一點上。

 

其實小說這樣將與現實有關的概念做結合的寫法,可能會讓想沉浸在小說氛圍中的讀者感到不適。
但我覺得可以像是這樣邊看故事、邊學習與法學有關的簡單知識,其實也是獲益良多的。
推薦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菜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